您的位置:首頁 >要聞 > 正文

果農“靠天吃飯”?蘋果銷售沒有“最低收購價”等保護政策

來源:工人日報2021-06-22 08:57:10

曾幾何時,蘋果市場因為缺少公開、及時、權威的價格指標,常出現“越賣價格越低,價格越低越急于拋售”的困境。即使在因災減產的年景,蘋果價格本該上漲,但因現貨報價體系混亂,果農常常也賣不上好價錢。

如今,這種窘況漸行漸遠,在“期貨方案”的賦能下,我國蘋果產業越來越甜蜜了。“有了蘋果期貨價格做參考,我賣蘋果時更有底氣了。”陜西省延安市延長縣安溝鄉王良溝村果農史功福表示,去年他根據期貨價格,主動與果商議價,實際總收入增加了1.6萬元。

延安是我國重要的蘋果產區,下轄13個區縣均為省級優質蘋果基地。延安全市蘋果種植面積和產量約占全國的九分之一、陜西的三分之一。蘋果收入占農民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

為助力革命老區等地蘋果產業發展、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按照中國證監會的部署,蘋果期貨于2017年12月22日在鄭商所上市,上市以來市場運行平穩,持續提升的流動性和市場容量為產業開展風險管理提供了重要平臺。

蘋果期貨為解決蘋果產業“因災減產、同果不同價、豐年難豐收”等問題提供了切實有效的“期貨方案”。蘋果期貨逐漸成為現貨定價的參考,特別是“不問產地,只問標準”的定價機制,便于所有產區、所有產業主體參照期貨價格,依標定價,完善現貨定價體系,做好價格“風向標”。陜西、甘肅、山東等地通過電子屏幕播報期貨價格,幫助果農了解市場價格,提高議價能力。部分龍頭企業已開始通過基差定價開展現貨貿易。2020年產季,減產引發收購價格高開,后續入庫量超預期、替代水果豐產、消費不足又造成價格下跌,這些因素都在期貨價格中提前體現,價格“風向標”作用明顯。

作為標準化合約,蘋果期貨以國標為基礎,結合現貨實際情況,對蘋果的外觀、理化等指標設定了明確的標準,對出入庫、倉儲、質檢等流程進行規范要求,并通過第三方檢驗的手段保證相關標準的嚴格執行。蘋果期貨有力提高了產業對于標準的重視,強化了產業的標準化分級理念。

“想參與蘋果期貨,產品必須先標準,蘋果期貨是推動企業提高標準化水平的‘催化劑’。”延安富縣誠鑫農牧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季雙龍說,期貨標準成為許多企業收購蘋果的參考標準。延安中果是陜西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公司引導果農進行標準化種植,通過統一技術指導、統一農資賒銷、統一果品分級等方法,較好地解決了果農沒有技術管理不好果園、沒有資金買不到好農資、沒有選果分級能力好蘋果賣不上價等難題,切實嘗到標準化帶來的“甜頭”。

目前,我國蘋果產業整體供大于求,價格步入下行周期。蘋果銷售沒有“最低收購價”等保護政策,價格完全由市場決定,果農“靠天吃飯”。在這種環境下,“保險+期貨”顯示出了有力的保障作用。

2018年以來,鄭商所已支持了24個蘋果“保險+期貨”試點項目,覆蓋陜西、甘肅、山西等地11個原國家級貧困縣,承保蘋果現貨27.36萬噸,目前所有項目都已實現賠付,理賠金額合計14804.95萬元,戶均賠付4597元,有效地保障了果農收益。

與此同時,還實現價格保障與激活果農能動性的有機結合,引導果農提質增效。“保險+期貨”的保障價格對應于期貨價格,一方面有助于引導果農關注期貨價格,了解未來價格變化,增強風險管理意識;另一方面以期貨價格為引導,加強果農對交割品質量的認知,提高“種好果、賣好價”的積極性。

據了解,目前參與蘋果期貨的產業客戶已近千家,陜西、山東、甘肅等省份的果品龍頭企業也已大都參與進來。對于產業內的中小企業,直接參與期貨套保資金壓力較大,存在一定的風險。于是,一些企業還在探索付出少量權利金,購買場外期權,以此規避價格風險。(記者 祝惠春)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