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要聞 > 正文

監管部門嚴厲打擊虛假、欺騙性外匯交易

來源:上海證券報2021-02-04 18:56:23

作為資金跨境流動的樞紐,展業盡職和合規經營本是銀行應當嚴守的“紅線”,但在實踐過程中,“紅線”卻不時被觸及。2月3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公開通報11起銀行外匯違規典型案例。這是今年外匯局首次成批公布案例,彰顯出監管部門打擊虛假、欺騙性外匯交易,維護外匯市場健康良性秩序的決心。

本次通報的11起銀行違規典型案例,涉及14家銀行機構辦理的資本金結匯、跨境擔保、貨物貿易、服務貿易、銀行卡交易、跨境債權轉讓等業務,共處罰款5317余萬元人民幣。其中,單家銀行最高處罰金額1764萬元。

從通報案例看,銀行違規多數發生在基層分支機構。“這與銀行內控制度建設、外匯政策法規傳導、人員培訓、系統建設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密切相關。”外匯局相關人士表示。

例如,2017年1月至2017年5月,建設銀行青島分行未經批準,將存量境內貸款所涉債權轉讓至境外銀行機構并收入對價款。根據《外匯管理條例》第四十七條,對該行責令改正,處罰沒款1031.5萬元。

此外,本次公布的11起案例中,有10起均源于銀行未按規定進行盡職審核,暴露出目前銀行在執行盡職審核時的“頑疾”。

例如,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廣發銀行溫州分行未盡審核責任,違規辦理內保外貸業務。根據《外匯管理條例》第四十三條,對該行給予警告,處罰款1764萬元。

“銀行多數未盡職審核的違規也是因為盡職展業意識不強、未建立與展業審核要求相配套的工作機制。”外匯局相關人士直言。

上述人士建議銀行應在以下幾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切實提升外匯業務合規經營與管理水平。

一是注重強化外匯內控合規機制建設,從內控架構、內控制度、信息化建設、管理與核查、人員培訓等方面,確保外匯政策傳導執行到位;二是把握合規本質,從“形式合規”轉向“實質合規”,履行展業審核要求,切實發揮第一道防線作用;三是加大對地下錢莊、跨境賭博、非法炒匯等非法金融活動的風險防控意識,做到可疑跨境交易風險早識別、早發現和早處置,提高風險管控能力。

外匯局相關人士介紹,下一步外匯局將在實現高水平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同時,加強外匯監督與檢查,切實防范跨境資金流動風險,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密切關注跨境資金流動形勢變化,加大對重點主體、重點渠道、重點業務的非現場監管與檢查力度,從嚴從快查處虛假欺騙性交易;堅持對地下錢莊、跨境賭博等外匯違法案件“以案倒查”,以“零容忍”態度堅決查處金融機構為非法金融活動提供跨境通道或服務的行為。

關鍵詞: 欺騙性外匯交易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