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科教 > 正文

鎮海創新做法強化體育運動 提升學生體質

來源:寧波日報2021-11-23 09:53:20

生命在于運動,體育運動對成長中孩子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雙減”把學生從過重的學業負擔和培訓中解放出來,使他們擁有了相對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且看作為教育強區的鎮海如何創新做法強化體育運動,提升學生體質。

每天一節體育課,保證運動時間1.5小時

鎮海區澥浦中學率先落地初中學校每天一節體育課,每天體育運動1.5小時以上。在“雙減”政策下,周六校園資源向學生開放,該校學生一周有了6節體育課,采用“2+3+1”模式:即2節以行政班為單位的基礎成長課,3節以年級組為單位的專項發展課,1節個拓展課。

專項發展課是澥浦中學“大體育”課程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確保全校學生每人至少掌握一項大球類運動技能。學校將一個年級的5個班學生按照掌握程度和技巧分成ABC三個層次,C層次的學生以學單一技術為主要內容,B層次的學生主要學練組合的技戰術,A層次的學生則以賽促學以賽代練,在比賽中完善技戰術。寧波市體育名師、該校校長楊峰向記者介紹,通過三年螺旋上升式的學方法,學生能夠熟練掌握至少一門大球類的運動技能,為終身體育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鎮海區張和祥小學同樣實行每天一節體育課,每周的體育課由“2節基礎課+1節蹦床普及課+2節選修課”組成。其中,選修課采用“選項走班”方式,同一個年級按照運動專項分成多個教學班同時開課,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在蹦床、健美操、籃球、武術、拉丁舞等體育課程中進行選擇。

該校是全國大眾蹦床體教融合實驗學校。校教導處副主任葉雪君說,學校10名文化課教師經過專業培訓成為全國大眾蹦床教練和裁判員,蹦床也成為教師和學生的共同運動。

值得一提的是,在“雙減”背景下,該校調整了課程安排,在上午30分鐘大課間的基礎上,下午又開辟出30分鐘的大課間活動,保證學生在校運動時間達到1.5小時,每周中等強度鍛煉3次。

在鎮海,每一所學校都開足開齊體育課,每一所學校都有自己的體育特色品牌。

人人“打卡”每年一次全員運動會,每月一次小型競賽

“雙減”背景下,鎮海區蛟川中心學校以項目化為抓手,實現了2.0版本的“三全”運動會:既有體質達標項目測試,又有跳“格子”、踢毽子、滾鐵環等傳統體育游戲的體驗,還有武術操、竹竿舞等學校特色項目的班級展演,并邀請教師、家長參與接力跑、親子綁腿跑等,學生全員參與。

該校還借助周末“學伴小組”,4—6個孩子自行設計體育練項目,共同開展戶外運動,還在節假日舉行“云上運動賽”。在期一次線上運動會中,學校設置了運動小達人、迷你馬拉松、校園吉尼斯和親子趣味賽四種形式的比賽,達到及格線的學生即可獲得學校定制的“運動小達人”胸章。

區名優教師、該校體育教研組長陳銀銀表示,全員運動會使絕大多數學生從“觀眾”變成“運動員”,享受運動快樂。

在鎮海區實驗小學,每月一次小型競賽項目“競賽單”包括“春種秋收”、定向賽跑、健身小達人、趣味接力賽等涉及速度、耐力、跳躍、上下肢力量、身體協調等全方位運動素養發展的運動項目。小型競賽項目有個硬指標:每個班級有30名以上學生參加,甚至100%參加。

課后N種體育興趣課,滿足多樣化需求

一到下午3點45分,鎮海應行久外語實驗學校的校內課后服務就開始了,不少孩子換上舒適的運動服走進各自的運動場地。

“我們學校是以‘1(基礎班)+X(特色班)’模式開展課后托管,共分‘基礎班、特色班、個化課程’三大類,20多項體育課程供學生選擇。”校教學副校長楊婷婷介紹,“‘特色班’開設的是我校傳統特色課程,包含田徑、乒乓等精品社團,而‘個化課程’共開設14個乒乓班、8個小籃球班、3個跆拳道班、2個輪滑班和2個圍棋班。”除了本校的體育教師外,學校還聘請了市內資質卓越、教學經驗豐富的專職教師以豐富教學力量。以家長自愿報名、學生自主參加為前提,讓學生“托”有所獲,“動”有所長。

“上個學期我選擇了輪滑,經過一個學期的訓練,我已經初步掌握了輪滑的基礎技能。這學期,我申報了小籃球社團。我覺得小籃球課程很有趣。為了能和同學們打比賽,周末我還會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球場練。”二(1)班邵祺淇同學告訴記者。

“我覺得學校開設的乒乓社團特別好,我家孩子的體質有了明顯進步。以前經常感冒,現在身體健實了不少,很少生病。”家長李小軍表示。

在鎮海,大部分的小學課后托管均開設了豐富多彩的體育課程:鎮海區九龍湖中心學校利用較大的校園空間開辟了攀巖場地,推出舞龍學;寧波赫威斯肯特學校組建旱地滑雪、棒球、擊劍、太極等相對小眾的體育俱樂部。

鎮海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以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為根本,抓牢體育課堂主陣地,通過打造豐富多彩的體育社團,給予學生回歸操場、接受陽光雨露的時光。(蔣煒寧)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