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校場機場瞭望塔、第二機床廠大廠房28號樓兩座歷史文化建筑究竟如何活化利用?昨天,市委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方案設計競賽結果。據悉,本次競賽共收到來自全球11個國家、全國16個地區的有效投稿作品184件,累計352名設計師參賽,最終每處評選出優勝實施獎各1件、優秀方案獎各4件。備受關注的大校場機場瞭望塔,其重要功能之一是被打造成社區圖書館。
184件作品“激烈角逐”,大校場機場瞭望塔將被打造成社區圖書館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黨組成員、總規劃師呂曉寧介紹,本次競賽收獲了來自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設計群體的踴躍投稿。今年7月上旬,對所有參賽作品開展初評,評選出每處點位15件作品。8月上旬對30件作品入圍開展終評,8月中旬開展獲獎方案的網絡公示工作,共收獲了30萬余人次訪問、15萬余人次參與投票。
據悉,本次競賽在籌備過程中充分考慮了優秀成果的落地轉化性,簽約了金地商置江蘇公司、南京金基集團兩家歷史建筑產權主體單位作為歷史建筑活化利用伙伴,針對其所持有的歷史建筑特性,并結合兩家單位的使用需求,進行了設計任務的策劃。
大校場機場瞭望塔優勝實施獎獲獎作品名稱為:時空鏈接體——社區圖書館,專家認為這一設計方案“對歷史建筑原狀擾動較小,建筑本體的歷史風貌得到較好保持,同時將重點保護的塔臺網架結構以輕盈的現代方式展示,賦予建筑回望歷史,眺望未來的涵義。”第二機床廠大廠房28號樓優勝實施獎獲獎作品名稱為:廿八巷。專家認為這一設計方案不僅限于建筑本體的改造,也考慮了對城市空間有所貢獻。內部進行了立體化的功能配置,大小空間的分布具有靈活性,并探討了文學功能與城市空間、市民記憶間互動,體現出創意創新的思路。
全球征集,首次以競賽方式讓建筑“活起來”
據介紹,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共同發起主辦的“南京歷史建筑活化利用建筑設計方案競賽及伙伴計劃”,是南京第一次將歷史建筑的活化利用進行競賽化的嘗試。競賽以“文都煥新·建筑可讀”為主題,旨在以歷史建筑作為文學載體,以文學豐富歷史建筑的內涵,打造歷史建筑活化利用試點空間,從“保下來”到“活起來”,營建更有魅力、更有活力、更有溫度的美麗古都。
此次競賽于今年3月23日啟動,選取了南京大校場機場瞭望塔和第二機床廠大廠房28號樓兩處歷史建筑,面向國內外開展方案征集,并聯合南京市文學之都促進會、金地商置江蘇公司、南京金基集團、南京金陵文化保護發展基金會四家活化伙伴單位,對獲勝方案付諸建設實施。
南京累計公布279處歷史建筑,多處建筑“活起來”
歷史建筑是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據悉,為實現各類歷史文化遺產“應保盡保”,目前我市已公布兩批279處歷史建筑,正在上報第三批、第四批歷史建筑保護名錄。
記者了解到,279處歷史建筑中,絕大多數都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其中部分建筑進行了“活化利用”。位于夫子廟貢院街84號的民國建筑首都大戲院在“修舊如舊”中“復活”了。該建筑修繕后不是恢復“戲院”功能,而是被規劃成了首都大戲院舊址博物館,作為民國電影的展示平臺,陳設相關文物資料。在小西湖片區、老門東地區以及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等歷史風貌區,通過“小規模、漸進式”修復,讓一批歷史建筑被“活化”利用,開創了“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的老城有機更新模式。(顧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