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以下簡稱“雙減”),以有效緩解家長焦慮情緒,構建教育良好生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闡述“雙減”《意見》出臺背景時表示,近年來,義務教育最突出的問題之一是中小學生負擔太重,短視化、功利性問題沒有根本解決,一些問題導致學生作業和校外培訓負擔過重,家長經濟和精力負擔過重,嚴重對沖了教育改革發展成果,社會反響強烈。黨中央對此高度重視,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對“雙減”工作作出了重要決策部署,要求從政治高度來認識和對待,從體制機制入手深化改革,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意見》的主要政策經過充分論證,廣泛吸收采納了各方的意見建議。《意見》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于近日印發。
《意見》明確,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以下簡稱“雙減”)的主要任務和重大措施有:一是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健全作業管理機制,合理調控作業結構,分類明確作業總量,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加強作業完成指導。不得要求學生自批自改作業,嚴禁給家長布置或變相布置作業,嚴禁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二是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課后服務結束時間原則上不早于當地正常下班時間,學校可統籌安排教師實行“彈性上下班制”。提高課后服務質量,增強課后服務的吸引力。拓展課后服務渠道,做強做優免費線上學習服務,積極創造條件組織優秀教師開展免費在線互動交流答疑。三是堅持從嚴治理,全面規范校外培訓行為。各地不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線上學科類機構改為審批制,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對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分類制定標準、嚴格審批。規范培訓服務行為,建立培訓內容備案與監督制度,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強化常態運營監管,培訓機構融資及收費應主要用于培訓業務,堅決禁止不正當競爭,嚴禁聘請在境外的外籍人員開展培訓活動。四是大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確保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充分激發辦學活力,整體提升學校辦學水平。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嚴格按課程標準零起點教學,考試成績呈現實行等級制。深化高中招生改革,逐步提高優質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分配到區域內初中的比例,規范普通高中招生秩序。五是強化配套治理,提升支撐保障能力。保障學校課后服務條件,統籌核定編制,配足配齊教師,制定學校課后服務經費保障辦法,確保經費籌措到位,課后服務經費主要用于參與課后服務教師和相關人員的補助。做好培訓廣告管控,主流媒體、新媒體、公共場所、居民區各類廣告牌和網絡平臺等不刊登、不播發校外培訓廣告。
《意見》強調,在全面開展治理工作的同時,確定北京市等9個地區為全國試點地區,在堅決壓減學科類校外培訓、合理利用校內外資源、強化培訓收費監管等方面進行試點探索。
《意見》要求,各地黨委和政府要精心組織實施,務求取得實效。加強黨對“雙減”工作的領導,把“雙減”工作作為重大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明確部門工作責任,聯合開展專項治理行動,建立“雙減”工作專門協調機制,在教育部設立協調機制專門工作機構,各地建立專門工作機構。強化督促檢查和宣傳引導,對責任不落實、措施不到位的地方、部門、學校及相關責任人要依法依規嚴肅追究責任。
(記者 于忠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