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聚焦 > 正文

智能化、工廠化生產是未來食用菌產業發展必然趨勢

來源:中國商務新聞網2021-07-20 10:10:30

從改革開放之初5.7萬噸的年產量,一路增長到2019年的3933.87萬噸,小蘑菇在中國已成長為大產業。目前中國是全球食用菌最大的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

近年來,隨著中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加速推進,許多地方將食用菌產業作為區域經濟調整、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在中國脫貧攻堅的偉大事業中,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不與其他產業爭資源的小小食用菌,默默作出了貢獻。

進入新發展階段,國內外市場形勢變化以及“后疫情時代”影響,使得食用菌產業發生深刻變化。如何做好食用菌全產業鏈和內外貿一體化市場布局,成為產業下一步發展的關鍵。

在日前舉辦的2021中國(貴州)食用菌全產業鏈創新發展大會上,業內權威專家、知名菌企、加工企業、采購商代表等匯聚一堂,共商、共敘、共謀食用菌產業新發展,為推動鄉村振興開新局作出新貢獻。

補短板,

小蘑菇做強大鏈條

中國是食用菌第一出口大國,近幾年的年出口額為30億~40億美元,出口至東盟、歐盟、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產品主要以干香菇、干木耳、雙孢蘑菇罐頭等為主……這是記者從2021中國(貴州)食用菌全產業鏈創新發展大會上獲悉的一組數據。

這反映了中國食用菌的出口現狀出口量雖大,但主要以初加工產品為主,產品附加值較低,深加工發展滯后,尤其從事精深加工的食用菌出口主體小、少,產品結構單一,檔次較低。

實際上,這也暴露出中國食用菌產業鏈的短板。中國食用菌協會流通分會副會長、青島聯合菌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偉在會上直言,目前食用菌在生產端存在追求產量穩定、忽略品質及農殘的問題;流通端存在流通鏈路過長導致效率低、成本增加的問題;消費端存在無法從消費者需求出發,保證食品安全及品種豐富性需求的問題。

雪上加霜的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也給食用菌的生產、流通、銷售端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食用菌及制品分會副秘書長黃亞東在會上直言,疫情嚴重打擊了餐飲和旅游行業,直接影響了珍稀食用菌的需求;大幅增加了出口企業成本;周邊國家的疫情反復影響了正常的邊境貿易;全球經濟下行削弱了整體購買力。

黃亞東預測,后期隨著全球疫情防控總體形勢向好,國外需求將總體穩定,食用菌及其制品出口繼續下滑空間小,不過部分品種仍會持續承壓。短期來看,出口快速反彈難度大;長期而言,仍有望恢復到歷史高位。

“重要的是,在‘后疫情時代’,各國會更加重視本土供應鏈的建設,減少對進口產品的依賴。單純的食用菌產品出口已遭遇瓶頸,我們只有結合資本、技術、裝備、人才的整體輸出,才能更好地‘走出去’。”黃亞東說。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食用菌及制品分會秘書長劉自強在會上表示,進入新發展階段,食用菌產業發展也面臨著新的更高要求只有從供應鏈、供應鏈金融和產業互聯網角度打造食用菌產業互聯網,中國食用菌產業才能真正做強做大。

劉自強進一步分析,可以從食用菌產業發展規律和趨勢將其分為如何種好菇、如何賣好菇和如何體現菇的價值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發展以鮮品和無限接近鮮品的速凍和凍干產品為主;第二個層次是將食用菌產品同米、面、調味料、火鍋底料、休閑食品、功能性飲料、酒等食品行業結合,走與大食品產業擁抱的道路;第三個層次是食用菌大健康產業,即做食用菌生物科技深加工,做食用菌生物科技休閑養生產業。

“由此可見,菇種出來之后,如何與大食品產業擁抱,如何做好食用菌產品內外貿一體化市場布局,是當前企業亟須思考的問題。”劉自強認為,中國食用菌發展的當務之急是適度擴張,把大量精力、時間和財力放在菌種研發、渠道建設和人才培養上,夯實基礎,修煉內功,切不可盲目樂觀,要從資本、產業、營銷、品牌等角度和維度來考量,因地制宜制定科學合理、有前瞻性的食用菌戰略發展規劃。

食用菌擁抱數字化時代

機遇總是伴隨挑戰而生。疫情對食用菌產業造成沖擊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數字化進程。

中國工程院、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春江在會上坦言,目前,中國食用菌產業面臨基礎設施滯后,標準建設化程度低,信息化、工廠化程度低,產業鏈延伸不夠,產能過剩等諸多挑戰,亟須進行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構建種植、加工、銷售、市場的大數據平臺。

“智能化、工廠化生產是未來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運用數字技術提升食用菌行業現代化水平、轉變發展方式,也是中國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趙春江如是說。

為此,《2020年種植業工作要點》明確要求“促進產加銷銜接,大力發展訂單生產”“打造各具特色的種植業全產業鏈”。

趙春江表示,數字技術應用于傳統食用菌產業,對提升產業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發展現代食用菌裝備技術產業,提高生產效率、管理經營決策水平具有重大意義。

他進一步分析,中國食用菌主要以鮮食為主,加工率不足6%,產品主要為簡單的干制品和腌漬品,與發達國家75%以上的加工率相比差距較大。食用菌加工多依賴人工,效率低,成本高,品質不穩定,其智能化加工尤為重要,“我們要利用信息技術,實現食用菌的規模化、標準化、節能化、智能化生產,提高食用菌品質和加工效率”。

劉自強則從生產端分析了食用菌智能化工廠的重要性。從食用菌栽培基質來分,以麥草為主的是草腐菌,其產量占比為15%;以木屑為主的是木腐菌,其產量占比為85%。木腐菌根據栽培模式又分為瓶栽和袋栽,15%為瓶栽,85%為袋栽。“由此可見,中國食用菌產業真正的優勢是袋栽,如何將袋栽做到機械化、自動化和智能化,將決定未來食用菌發展水平。因此,企業必須從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入手,加快推進食用菌裝備實現數字化。”

在四川哈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兼研發總監陳沖看來,真正的食用菌智能化工廠不是靠買幾個自動化設備或軟件就能實現。“準確地說,智能化工廠是充分利用物聯網和信息化技術,通過軟件實現企業各種有價值信息流的匯總和分析,同時可對生產車間設備進行柔性管理和科學維保管理。”

趙春江強調,中國不能完全照搬國外模式,要積極探索中國特色設施食用菌智能化裝備與系統,提倡雙模式長期并存,即以企業為主體的工廠化食用菌生產模式和以家庭、農場為主體的農法設施食用菌生產模式,堅持工廠化制棒、農戶出菇,為食用菌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及推進鄉村振興作出更大貢獻。

渠道為王 終端制勝

任何一個行業都離不開銷售,食用菌行業亦是如此。

“未來,食用菌產業發展最終取決于對消費者的競爭。誰能讀懂消費者的需求,了解消費者的心理,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和認可,誰就將占領消費市場,并笑到最后。”這是劉自強反復強調的一點。

劉自強表示,目前中國食用菌產業流通尚處于初級階段,仍然以一級批發市場為主,超市里只有10%~20%的供貨量,尤其是食用菌消費量的80%都集中在餐飲環節。在中國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需要用工業品和快消品的眼光去看待食用菌消費,必須加快建立終端渠道和品牌建設。

可以說,深加工、菜品化、產品化是食用菌產業升級的必然出路。

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總經理成愛麗對此持相同觀點:“單一的鮮品流通形式已無法滿足當代消費者的需求,要促進食用菌產品向深度精細化加工發展,提高產品附加值,鼓勵向食品、營養品、保健品、藥品、化妝品等多個領域開發延伸。推廣人工科學栽培技術,開拓創新美食資源,走向國際市場。”

新消費時代,食用菌行業正在經歷產品、體驗、情感、原料、技術、渠道的迭代升級。特別是疫情發生后,民眾消費習慣變化倒逼渠道轉型升級,技術革命升級使得食用菌產品功能向營養食品轉變。

針對上述變化特點,華糖云商&食業頭條郭建偉分享了自己的推廣傳播經驗:對于食用菌企業來說,要給消費者“種草”優質產品,拓展營銷市場,講述品牌故事,培養社交互動,引發消費者購買產品并分享消費體驗,通過裂變傳導的方式不斷擴大品牌“粉絲社群”。

對于食用菌產區來說,要建立行業標準,組織產業峰會,建立服務平臺,促進全媒體及點對點、社群傳播,精準觸達全產業鏈成員,實現品牌占位、建立產業生態的目標。

此外,成愛麗表示,要注重培養食用菌餐飲文化及消費習慣,擴大食用菌消費群體,打造食用菌餐飲一條街、野生菌美食節等。(記者 白舒婕)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