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調研發現,近年來,在新經濟、新行業快速發展的推動下,年輕群體的創富速率加快,40歲以下高凈值人群中,以新經濟董監高、新經濟創富一代為代表的新富群體占比顯著提升,已成為高凈值群體的中堅力量。”招商銀行私人銀行部總經理王晏蓉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經過十余年的發展,私人銀行業務所面臨的市場環境、客戶群體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近日,招商銀行和貝恩公司(管理咨詢機構)聯合發布的《2021中國私人財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披露,我國的私人財富市場在地域和人群方面都表現出新的特征。
而對應于這些變化,各銀行的私人銀行業務也進入白熱化的競爭階段。根據2020年業績報數據,多家銀行的私人銀行客戶數及資產管理規模(AUM)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銀行正在加緊布局私人銀行業務,并把該業務提升至全行發展戰略的高度。
新經濟新行業催生新富群體
《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個人可投資資產總規模達241萬億元,可投資資產在1000萬元以上的中國高凈值人群數量達262萬人。
在宏觀經濟持續向好的前提下,中國私人財富市場也迎來穩健發展態勢。預計到2021年底,中國高凈值人群數量將接近300萬人,可投資資產總規模將突破90萬億元。
王晏蓉表示,高凈值客群增長背后的動因,一是資本市場在過去兩年的快速增值;二是一二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持續回暖;三是境內外IPO加速下新富人群的不斷涌現。
此外,從地域來看,財富市場呈現出從一線往周邊輻射、三大經濟圈高凈值人群集中度加強的特征。2020年,廣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五個省市的高凈值人數占全國總數比例約為44%,其持有的可投資資產占全國高凈值人群財富的比重約為60%。
從人群來看,高級“打工人”取代創富一代,成為高凈值人群第一大來源。《報告》顯示,董監高、職業經理人、專業人士的群體規模持續上升,占全部高凈值人群比例由2019年的36%上升至2021年的43%,規模首次超過創富一代企業家群體。
新經濟企業的崛起帶來強勁的股權增值與創富效應,造就了大批新富人群。近年來,緊跟國家城市群建設發展,高凈值人群也從大城市向周邊區域輻射延伸,顯現出核心城市點、沿海經濟帶、財富區域圈“三頭并進”的財富分布特征。
銀行加快私人銀行業務布局
招商銀行副行長汪建中在《報告》發布會上表示,該行私人銀行業務在大財富管理中具有獨特的戰略地位,橫跨個人金融和企業金融兩端,串聯了“財富管理、資產管理、投資銀行”的服務鏈條,是招行“飛輪體系”的核心引擎。
業內人士認為,私人銀行業務可以說是銀行此前發力零售業務之后的必然發展方向。加之中國富裕人群的數量隨著新經濟的崛起而顯著增加,這給銀行私人銀行業務提供了重要的發展契機。各家銀行加快私人銀行業務布局成為必然。
從2020年年報披露數據來看,資產管理規模大于1萬億元的有6家,分別為招商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和平安銀行,其管理的資產規模分別為2.77萬億元、1.85萬億元、1.8萬億元、1.78萬億元、1.70萬億元、1.13萬億元。
“2021年4月,我們所服務的月日均總資產在1000萬元以上私人銀行客戶數已超過10萬戶,管理客戶總資產突破3萬億元,穩居國內銀行業首位。”據汪建中介紹,招商銀行私人銀行AUM規模已突破3萬億元。
《報告》顯示,隨著金融需求的提升,大型綜合銀行較為完善的服務體系受到客戶青睞。調研顯示,大型銀行私人銀行依然是高凈值人群的首選,占比約62%。高凈值人群在選擇私人銀行服務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專業度,其中包括專業的投顧團隊(洞察機會)、專業的客戶經理(反應敏捷,體驗更好)、專業的綜合服務(深度理解客戶,能兼顧金融和非金融需求)。
這意味著,銀行的私人銀行業務要能夠全面、有前瞻性地理解客戶需求,在市場機遇把握能力上要更為嫻熟。
“人+數字化”將成主流服務模式
未來,高凈值人群將如何配置金融資產?《報告》顯示,在人群細分上,金融資產配置也存在差異化需求:傳統經濟創富一代更保守、穩健,偏好固收類產品;新經濟創富一代心態更進取,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更高。
從預期來說,經歷了市場震蕩,投資者投資心態逐步成熟,2021年高凈值人群對于未來各類資產發展趨勢相較2019年更加謹慎樂觀。
《報告》顯示,首先,權益類資產配置占比預計小幅增加,以股票為例,股票未來配置預計小幅提升6%左右。其次,投資者對于平衡風險與收益的接受度持續提升,資金進一步流向銀行理財,未來預計提升7%。
隨著市場波動性加大和資產組合多樣化,實現資產配置穩中有升的難度日益提升。44%的受訪高凈值人群表示,2021年考慮境內資產配置時,最大的難點是資本市場波動大,不想承擔太高的波動風險;42%的受訪高凈值人群表示,各類資產收益普遍下降;37%的受訪高凈值人群表示,當前單一資產表現還可以,如果配置其他不熟悉資產,反而擔心風險上升。
此外,在服務模式上,調研結果顯示,58%的高凈值人群希望使用“人為軸心,數字化支撐”的混合服務模型。其中,“人”在私人銀行服務和體驗中將起到核心作用。在需求理解、投資決策、方案制訂及投后建議方面,高凈值人群仍希望主要對接“人”,以實現需求的深度理解。
與此同時,高凈值人群也早已習慣通過微信、手機APP、客戶端等數字化方式進行溝通。如何處理好數字化與人性化的協同,為高凈值人群提供既有智慧又有溫度的個性化服務,成為銀行機構從業者面臨的重要考驗。
(記者 趙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