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達峰”“碳中和”雙碳目標的大背景下,低碳化、節能化成為制造業升級轉型的大趨勢,也將成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結果。企業如何在降本增效的同時減碳,化挑戰為機遇,實現韌性、高效與可持續發展,成為企業生存與競爭的關注點。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綠色+智能”制造將是提升制造企業數字化競爭力的重要一環,而數字化技術賦能又是加快制造企業綠色化、智能化的關鍵著力點。
智能制造、綠色制造“雙翼齊振”
“制造業的升級轉型需要智能制造、綠色制造‘雙翼齊振’,借助綠色制造提升能源效應,同時通過智能制造轉變制造方式,二者缺一不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工經所財經政策研究室主任張淑翠對本報記者說。
張淑翠表示,綠色制造強調高科技含量、資源消耗少,重在降低能耗,而智能制造重在借助大數據、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互聯互通、自動智能及個性化服務,實現提質增效。綠色制造與智能制造兩者相互補充,又相互促進。綠色制造須通過智能制造,提高生產效率,以更小的消耗和排放實現同樣甚至更高的產出價值,達到節能降耗的目的,同時對節能降耗等產品與技術的需求也吻合智能制造所需的新產品與新技術。智能制造應用智能電網、多網融合等信息化技術,促進設計、生產、銷售等互聯互通,強化全生命周期管理,以系統和持續的方法消除生產制造系統中的浪費,實現資源能源的循環利用,有利于促進節能降耗。
她對本報記者介紹,綠色制造重點借助節能減排等技術,使制造業的產品在從設計、生產、銷售到報廢處理等全生命周期各環節中,既要對生態環境產生最小負面影響,又要對資源能源的利用率最高,更要達到協調優化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目的。而基于制造業當前的自動化、信息化水平,智能制造采用虛擬制造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模擬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側重以需定產方式,大力推動柔性制造、生物制造等方式,能夠有效縮短技術與產品的開發周期、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促進制造業以更有效、更經濟、更靈活的方式組織生產,同時強調消除非增值活動的內耗,以更低成本與更高效率交付更高質量的產品,不斷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
“綠色+智能”制造提升企業數字化競爭力
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臨近,如何利用數字技術使企業生產變得更加綠色與可持續、借創新技術落地賦能綠色智能制造?
張淑翠表示,隨著我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步伐日益加快,數據產生量和處理量均快速增加,制造業轉型升級正面臨減少數字經濟資源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挑戰,亟須進一步提高制造業的綠色化與智能化水平。“綠色+智能”制造將是提升制造企業數字化競爭力的重要一環,而數字化技術賦能又是加快制造企業綠色化、智能化的關鍵著力點。
張淑翠建議,相關政府部門在出臺有關“綠色+智能”制造的扶持政策的同時,可以通過公開方式遴選具有行業代表性、產業基礎好、具備“綠色+智能”制造發展條件的企業,將其樹立為“綠色+智能”制造的標桿企業,引導與支持標桿企業圍繞立標準、建機制等方面,通過全力構建“綠色+智能”協同的制造系統集成,加快產業鏈高端化的“綠色+智能”標準體系化進程,重點提高關鍵核心技術與產品的科研攻關力度,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力度,帶動相關行業內企業對標提升,培育發展新動能,實現智能綠色低碳增長。
“2021年3月,歐洲議會通過支持設立‘碳邊境調整機制’的決議,涉及全面進口碳關稅、無差別碳關稅、碳排放交易三種模式,歐盟委員會后續將正式提出關于碳關稅的具體方案,歐盟可能按照該方案從2023年對進口商品征收碳關稅。這也成為當前我國如何借助大數據、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賦能產業,加速推動‘綠色+智能’制造進程的新課題。”張淑翠說。
(記者 趙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