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包括工農中建交郵六家國有大行在內,已有17家銀行宣布暫停貴金屬交易相關業務新開戶,主要涉及賬戶貴金屬及代理上海黃金交易所的個人貴金屬交易業務兩類。
各家銀行給出的暫停新客戶開立賬戶原因均與受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及新冠疫情等影響,貴金屬市場價格波動加劇,為保護投資者利益,采取上述措施。同時,已開戶客戶的正常交易不受影響。
為何此次銀行采取的措施及時間點如此整齊劃一?記者從多位業內人士處獲悉,近期銀行接到監管部門對相關業務的窗口指導。業內猜測,此次監管指導或與個人投資者向監管部門進行的舉報和投訴行為有關。
記者了解到,一位個人投資者通過某商業銀行及該行授權的第三方投資平臺“金大師”參與上海黃金交易所白銀延期合約的投資交易時,出現巨額虧損。事后,該名投資者一直在向監管部門進行舉報和維權。亦有業內人士認為,此次暫停貴金屬新開戶或許是監管部門醞釀多時之舉。一方面,原油寶事件暴露出商業銀行風險控制方面存在瑕疵;另一方面,此次監管指導也暗合新商業銀行法中維持分業經營要求、引導銀行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政策導向。
多家銀行客服人員告訴記者,重啟貴金屬新開戶時間未定。郵儲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表示,待市場價格走勢相對穩定后,銀行即可重啟新開戶。
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則認為,重啟可能性不大。他表示,近期央行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修改建議稿)》中維持銀行分業經營要求,在此背景下,商業銀行開展紙黃金、紙原油等業務在法規層面存在超范圍經營的問題;此外,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模式存在“對賭”色彩,這類模式并不符合當前商業銀行回歸于服務實體經濟和企業綜合金融服務的政策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