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總署近日公布數據顯示,按美元計價,我國5月份出口總額為2639.2億美元,同比增長27.9%,環比基本持平,比2019年同期增長23.4%。
業內專家普遍認為,5月份我國出口增速較4月份有所回落,略低于預期,但維持了20%以上的增速,動能依舊持穩。“5月份我國出口受到多重因素影響,如歐美外需持續拉動出口,東盟外需略微減弱等。此外,還需要關注5月份集運價格飆升、海運不暢等因素對當前出口形成一定的阻力。”中信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明明表示。
全球海運業“冰火兩重天”
近期,全球海運業處于“冰火兩重天”的境地,海外港口集裝箱“堆積如山”;亞洲各大港口卻面臨集裝箱價格飛漲、“一箱難求”的困境。
明明分析稱,5月份海運價格激增受多重因素影響。首先,全球疫情恢復仍處于不均衡的狀態,發達國家在疫情控制和疫苗接種率方面總體好于發展中國家,由此帶來了生產需求和生活需求的激增,對海運的需求也大幅增長。然而,海運業卻供不應求,面臨著人員嚴重短缺的情況。其次,蘇伊士運河事件的“蝴蝶效應”逐漸蔓延,影響了全球其他航線的運力。
“我國疫情防控形勢較好,各大港口運輸繁忙,但面臨集裝箱‘一箱難求’的困擾。”明明表示,由于目前海外港口堵塞,勞動力短缺,運輸時間延長,因此集裝箱往往“有去無回”。同時,由于海外進口需求大增,大量的集裝箱被運往歐美,但幾乎沒有集裝箱可以在短時間內運回中國。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箱難求”意味著運輸費用大幅攀升,國際貿易供應鏈方面成本隨之增加,進而可能導致部分外貿企業訂單下滑。同時,這不可避免地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帶來沖擊,如果持續時間過長,將拖累全球消費、投資復蘇。
對此,周茂華建議,從多方面采取措施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一方面,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緩解國際運輸供需緊張的狀況。例如,采取措施緩解集裝箱供求緊張問題;與海外加強協調,在嚴密防疫的情況下疏通國際物流;逐步推進數字化升級,提升國內港口運轉效率。另一方面,貿易商、貨主可以考慮在海外建立倉儲設施,有條件的甚至可以考慮在海外建立生產線等。
民生銀行研究院宏觀分析師王靜文表示,在非海運方面,可以用中歐班列、航空貨運等方式來替代集裝箱運輸。此外,周茂華表示,還可以通過財政、貨幣政策對部分暫時陷入困難、有發展前景的企業進行精準支持,降低其財務成本等。從長期看,需要加快推動外貿高質量發展,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品牌價值,增強抵御短期風險沖擊的能力。
我國出口增速韌性猶存
在業內專家看來,“一箱難求”或對出口形成一定阻力,但隨著疫苗接種的加快,在疫情得到全面控制之后,海運不暢的壓力會得到緩解。總體來看,雖然5月份出口數據較上月出現小幅回落,但我國出口增速韌性猶存。
6月9日,商務部綜合司和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聯合發布的《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21年春季)》指出,當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疫苗生產、分發、接種進展不一,世界經濟復蘇不穩定不平衡,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布局深刻調整,中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仍然錯綜復雜。同時也要看到,中國經濟穩定恢復,外貿競爭新優勢不斷增強,跨境電商等新業態蓬勃發展,將為進出口實現量穩質升提供有力支撐。
“我國出口有望維持較高的景氣度。”周茂華表示,盡管歐日經濟復蘇滯后,但整體上看,疫苗逐步推廣和空前內需支持政策效果釋放,疊加大宗商品價格走高助力新興經濟體需求復蘇,全球需求恢復有望帶動貿易活動繼續回暖。
明明認為,從當前的貿易結構看,我國出口產品結構持續優化,出口產品逐漸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轉型,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成為主力,在持續的外需拉動下,我國出口仍將維持一定韌性。
周茂華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表示,我國外貿出口的質量不斷提升、結構持續優化,我國中小民營制造業和外貿企業對全球需求變化的適應能力較強以及我國出口多元化等,都將增加我國外貿韌性。此外,全球疫情尚未結束,由于海外疫情反復,對于“宅經濟”商品的需求將持續,在一定程度上利好我國外貿出口。(馬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