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滾動 > 正文

國內消費類商品在供給端總體呈現過剩狀態

來源:國際金融報2021-06-15 09:57:09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5月份國內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1.3%,不僅創出去年10月以來的新高,而且出現連續五個月同比漲幅回升的態勢。與此同時,5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上漲9.0%,創出2008年10月以來的新高。國內物價總體上行的壓力由此可見一斑。

解剖具體數據可以發現,自年初以來,CPI與PPI一直保持著“剪刀差”格局。環比看,5月份CPI下降0.2%,PPI上漲1.6%;同比看,PPI的月度漲幅比CPI高出了8.3個百分點,表明二者“剪刀差”還在繼續擴大。鑒于1-5月CPI同比漲幅僅為0.4%,而PPI則高達4.4%,“剪刀差”的存在與持續說明今年以來CPI的上漲速度始終弱于PPI的上漲速度,也表明CPI的自身價格推動因素(消費品與服務)并不十分強烈,而與此同時PPI所起到的作用可能更為顯著。

的確,CPI與PPI分別顯示著消費與生產領域物品與服務的價格變動,但二者顯然不是處于絕緣狀態。一方面,PPI中的生產資料變動必然帶動CPI中任何一個權重因子的變化,比如作為生產資料的原油價格上漲就會直接增加CPI中豬肉、蔬菜等食品的運輸成本;另一方面,PPI中的消費資料內容也與CPI的因子構成多有交集和重疊,比如食品、衣著、一般日用品和耐用消費品等都是CPI中的重要因子。由此可以看出,PPI既可以在生產資料端通過上下游產業鏈對CPI進行價格傳導,也可以在消費資料環節通過消費品價格的變化直接引起CPI的變化,并且后者的影響路徑更短,時效更快。

在目前國內PPI統計的一攬子工業品中,生產資料占比75%,生活資料占比25%,同時CPI統計的一攬子消費品和服務中,食品占比30%,工業消費品占比30%,服務占比40%,因此,無論從產業上下游關聯因素還是從重疊因素看,今年的PPI對CPI的傳導結果都是客觀存在的。以5月份為例,拿掉降幅為23.8%的豬肉價格,在原油等大宗商品上漲行情的帶動下,當月食品價格的漲幅其實已經相當可觀。另外,由于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中的有色金屬材料、黑色金屬材料與化工原料類價格出現全線大幅上漲,5月份,電冰箱、洗衣機、電視機和筆記本電腦等工業消費品價格均出現了0.3%—1.2%的不同上漲。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引起PPI上漲從而觸發CPI上漲的成本推動型通脹初見端倪。

動態地看,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依然存在繼續上行的動能。一方面,主要經濟體的寬松貨幣政策短期內不會退出,并且許多國家的財政政策積極跟進,對于原材料、材料以及初級產品形成了不小需求,大宗商品價格由此獲得了流動性供給與市場需求的雙重加持;另一方面,疫苗被不斷地投向市場,接種人群與免疫人群越來越多,全球疫情總體會不斷趨向好轉,宏觀經濟可能比預想的時間更早恢復,從而進一步對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構成階段性基礎支持;值得注意的是,疫情之下各國經濟的復蘇步伐其實存在明顯的落差,其中發達國家經濟復蘇的節奏要快于發展中國家,而在當前的全球產業鏈分工中,發達國家多屬于消費國,發展中國家多屬于資源國和生產國,這樣,經濟復蘇的非均衡性其實代表全球消費比生產恢復得更好更早,供給端的相對不足也會對大宗商品價格形成推升之力。以上多種因素的聯動很難讓PPI不作出同步反映。

對于中國來說,受制于部分自然資源稟賦稀缺、部分產業行業集中度相對較低等因素影響,加之我國對原油、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定價權的掌控程度較低,海外大宗商品的漲跌對國內PPI必會形成一定程度的影響,而且受到全球資本市場一體化、經濟市場一體化、期貨市場價值發現功能等因素的作用,國內大宗商品與海外大宗商品同步性較強、聯動性較高,反映在PPI指標的變動也具有即時性。因此,伴隨著全球大宗商品很大概率的續升,加之國內經濟持續復蘇形成的需求共振,PPI接下來還會繼續攀升,其CPI的傳導預期也會隨之增強。

不過,PPI最終能否有力地傳導了CPI并推升CPI的同比讀數卻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其中包括大宗商品上漲周期的長短以及由此決定的PPI上升的持久性、大宗商品上漲的力度以及由此導致的PPI升勢的強弱、大宗商品上漲的結構狀況以及由此形成的對PPI的整體推力,還有就是市場對大宗商品上漲的預期等。一般而言,大宗商品上升的周期越長和升幅越大,都必然強化人們對其后市繼續升漲的預期,從而令PPI對CPI的傳導更及時與更迅猛。

但是,無論基于靜態情況還是跟蹤動態因子分析,PPI在國內朝著CPI超大力度傳導的可能都很小。從國外環境看,本輪大宗商品上漲除了表現為流動性充足的行情與經濟復蘇的需求行情外,也受到不少突發以及疫情長尾效應的影響,而這些影響因素也只是臨時性擾動,更長期的影響力在于,隨著疫苗專利的豁免以及對發展中國家覆蓋力度的增強,相關資源出口國的資源供給會得到有效修復與改善,從而一定程度上動搖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持續性基礎。

更長遠地看,美國、歐盟、中國等主要經濟體基于氣候承諾而大力度推行的“凈零排放”以及“碳中和”目標政策,都會在需求端對大宗商品形成抑制,進而削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未來預期。不僅如此,當前大宗商品上漲態勢呈結構性而非整體性,除了有石油和黑色金屬等組成的生產資料價格漲勢明顯外,生活資料價格漲勢相對疲弱,特別是農產品期貨的上漲態勢還非常溫和,由此決定了大宗商品對PPI的集合推力并不強大。另外需要強調的是,美元也并不具備長期貶值的基礎,使得以其定價的大宗商品也可能被綁定在相應的價格浮動范圍之內。

PPI對CPI的傳導能量在國外大宗商品價格端被部分溶解與稀釋的同時,國內也并沒有相應的順暢傳導通道與牽引力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需求端還不足以產生策應PPI變化的基礎性動能。一般來說,PPI傳導至CPI,離不開居民消費的牽線搭橋,但目前來看,國內經濟復蘇的供給端好于需求端,整體消費還未復蘇到疫前水平,同時因居民收入增速相對較緩,支持消費加速擴張的勢能也不充分。也正是如此,我們看到5月份的衣著、耐用消費品價格的漲幅均非常有限,有的還出現下降,表明PPI的上漲并沒有在需求端形成共振。不僅如此,目前國內消費類商品在供給端總體呈現過剩狀態,市場競爭激烈,終端產品的漲價會倍加慎重,由此決定企業很難將因上游原材料上漲的全部成本完全轉嫁給終端消費者,CPI即便出現上升也是幅度有限。

還有一點特別要強調的是,歷史經驗表明,只有在CPI與PPI保持同步狀態下,后者對前者的傳導才能更大概率成功,但作為CPI同比最重要分項,豬肉的價格作用已經讓國內CPI(ConsumerPriceIndex,消費者價格指數)幾乎可以用另一個CPI(ChinaPorkIndex,中國豬肉指數)來形容。數據顯示,去年底全國生豬存欄量恢復到了4.01億頭,比國內剛暴發非洲豬瘟疫情時的存欄規模多出22%,而高存欄下豬肉價格已經開啟下行周期。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從今年年初的每公斤45元跌至目前的每公斤24元左右,年內豬肉價格已被完全腰斬,并且零售端豬肉價格連續19個月下降后還存下行空間。在豬肉價格萎靡不振的情況下,國內CPI也很難有過頭表現,進而使得CPI與PPI的走勢錯位,后者向前者的傳導也近乎鞭長莫及。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