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代”的經濟復蘇進程中通脹潮涌,繼美國之后歐洲也難逃“魔咒”。本周,歐洲各主要經濟體將陸續開始公布5月份通脹數據,歐洲經濟“火車頭”德國以及該地區第五大經濟體西班牙率先公布了數據。數據顯示,兩國5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均超過2%目標線。其中,德國CPI同比增長2.5%,高于外界預期的2.4%,創2018年11月以來最快增速;西班牙CPI同比增長2.7%,創近4年新高。
歐元區通脹預期自今年年初以來始終保持上升態勢。雖然歐洲央行眼下并不認為通脹率突破2%會帶來風險,仍按兵不動維持寬松貨幣政策,但通脹壓力帶來的市場波動不容忽視。受德國、西班牙兩國通脹走高影響,歐洲主要股指周一普跌。截至收盤,泛歐斯托克600指數跌0.49%,報446.76點;德國DAX指數跌0.64%,報15421.13點,從上周的歷史高點回落;法國CAC40指數跌0.57%,報6447.17點;西班牙IBEX指數跌0.8%,報9151.00點。
能源價格大幅上漲 歐元區通脹持續走高
德國聯邦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該國5月CPI同比增速初值為2.4%,創2018年11月以來最快增速,高于市場預期增速2.3%和4月增速2%,也高于歐洲央行的通脹目標水平2%。此前,德國央行曾表示,今年通脹有可能上升至4%的水平,這也是歐元創立以來從未出現過的情況。德國統計局稱,德國5月通脹飆升,其主要原因在于能源類商品價格同比上漲了10%,其中汽油漲幅最高。能源服務中,公共事業(管道)燃氣服務也比上月有較大漲幅。
事實上,能源價格的上漲,已經成為近期歐元區通脹上升的主要推動力。近期,大宗商品市場通脹預期持續升溫,黑色系、有色金屬、液化天然氣等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度上漲。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大宗商品價格指數顯示,2020年4月至2021年2月,全部商品指數上漲了67%,其中能源指數漲172%、原油指數漲170%。3月下旬起,歐洲疫情反復疊加巴西、印度等大宗商品主產區病毒肆虐,相關能化類商品下游部門漲價明顯,能源類商品價格更是持續走高。
造成這一上漲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美聯儲“開閘放水”下,使得普遍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水漲船高;另一方面,全球防控疫情成果逐漸顯現,經濟加快復蘇、需求恢復新增長。供需因素與流動性寬松疊加,引發了本輪能源價格上漲。對于通脹的后續走勢,東亞前海研究所宏觀固收首席分析師鄭嘉偉表示,由于原材料價格可能繼續走強,后續通脹或呈上行趨勢,四季度上漲步伐或將放緩。
歐央行“按兵不動” 維持寬松貨幣政策立場
為應對疫情沖擊,歐央行去年3月宣布實施高度靈活的緊急資產購買計劃,此后兩次擴大購債總規模至1.85萬億歐元。該計劃將至少持續到2022年3月。在經濟復蘇前景樂觀下,德國、西班牙兩國超預期通脹數據的公布,使外界開始擔心歐央行是否也會像美聯儲一樣考慮政策轉向的問題。歐央行下一次政策會議定于本月10日召開。不過,眼下看來,央行官員們對于實施量化寬松(QE)政策的立場仍未動搖。
歐央行管理委員會委員兼法國央行行長弗朗索瓦·維勒魯瓦·德加洛直言,任何有關第三季度將減少貨幣政策支持的說法純屬臆測。他表示,歐央行目前不急于調整抗疫緊急購債措施(PEPP)。“我們將繼續保持PEPP下的資產凈購買,至少持續到2022年3月底,直到我們判斷新冠肺炎疫情危機階段結束為止。6月會議之后,我們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判斷和作出PEPP后續安排的決定,并可以在這項安排到期后調整其他措施。這些變化可能包括對存款工具或舊的債券購買計劃的調整。”他進一步表示, 歐央行-0.5%存款儲蓄利率不是底部,如果有必要,可以通過使用分層系統限制對銀行的負面影響,以支持利率在更長時間內保持低位。
歐央行管理委員會委員兼意大利央行行長伊格納齊奧·維斯科也發表了類似看法。維斯科在公開講話中表示,2008年至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顯示,過早結束QE措施將會產生巨大風險,目前經濟情況仍未明朗,因此有必要在更長時間內保持QE措施不變。維斯科敦促歐央行采用與美聯儲類似的2%對稱通脹目標,稱這將比目前的通脹接近但低于2%的政策立場“更明確”,并將加強中長期通脹預期的錨定。此前,歐央行行長拉加德對有關政策措施即將轉向的猜測予以否認。拉加德稱,現在討論縮減購債還為時過早。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互補的,而不是替代品。
對于未來歐央行政策轉向的時間點,荷蘭國際集團ING宏觀研究全球主管卡斯滕·布熱斯基表示:“隨著整體通脹率的上升,歐洲央行如何與外界溝通QE調整將變得越來越復雜。”該機構認為,歐央行6月貨幣政策會議召開時,將有大約50%的歐元區人口已經接種疫苗,宏觀經濟前景也預期向好,但縮減PEPP的討論不一定出現在本次會議上,而更可能在9月的會議上,預計歐洲央行將在年底之前嘗試退出非常規措施。(記者項夢曦)